五十年前,新中国满目疮痍,满目疮痍。当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增强人民体质的责任感和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的紧迫感萦绕在新中国决策者的心中。他们高瞻远瞩,行动起来,立志通过全民体育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体育竞技水平。中国古代就发展了竞技体育,广播体操成为群众体育活动的良好形式。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广播体操活动。 1951年,中华全国体联筹备委员会和中央广播局共同决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广播体操节目。同年11月24日,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比赛公布,受到广泛好评。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天当号角响起时,数百万人就会随着收音机里的音乐进行锻炼。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鲜事。 1954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在机关单位开展工间操等体育运动的通知》,成为各机关、团体在工间休息进行广播体操的制度。 1954年和1955年,公布了第一套青少年和儿童广播体操项目。继公布第一套广播体操后,近50年来又公布了八套广播体操。现在进入第九组成人广播体操。 “人人锻炼身体,天天去操场,为祖国健康奋斗50年”的口号深入人心。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达到体育锻炼标准的人数超过4亿。
由于群众体育的普及,中国人民的身体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0岁,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两倍,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广播体操是一项家喻户晓的运动项目,练习者众多。广播体操是一种不需要器械、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的徒手运动。一般是跟着广播进行,也可以通过口令来指挥节奏。优点 广播体操一般由8-10个动作组成,包括上肢、下肢和躯干部位;它由屈伸、举重、转身、平衡、跳跃等多种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有一定的效果。例如扩胸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胸部、背部和肩胛骨的肌肉,而且对于矫正体态(轻度驼背、窄胸等)也有好处。因此,每完成一套广播体操,身体各部位的关节、肌肉、韧带都能得到锻炼。它增加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加快呼吸、脉搏和血液循环,从而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各器官的功能。推广 1951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此时,距杨烈首次提出创立全民健美操正好一年。这一天,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卫生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等九单位联合发布《关于推广广播体操活动的通知》。 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出《广播体操》音乐。
广播体操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这与当时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寿命低得惊人,只有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20%。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简单的体检就挡住了很多热心年轻人参军的大门。他们中的许多人要么太矮,要么太瘦,而且患有多种疾病。现在有一套可以强身健体、新鲜有趣的广播体操,上下大家都乐于实行。由于当时广播体操必须依靠广播,中央和地方人民广播电台成为其实施的“旗手”。他们邀请当地教育、卫生、工会、青年和妇女组织共同商讨,组建了“广播体操推广委员会”。全国各地突然出现了一大批“广播体操要素训练班”、“广播体操教学站”、“广播体操推广团”。 1952年6月20日,全国体育总会正式成立。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广播体操在全国广泛推广》的文章,详细总结了六个月来广播体操推广的丰硕成果。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天津、上海等40个人民广播电台正在全国转播广播体操节目。这些节目占用 52 个波长,每天总计 1,205 分钟。与此同时,人民广播器材厂还加班加点供应了3800张《广播体操》唱片,以满足收听不方便或收听设备不足的地区的需要。
据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13个城市的不完全统计,参加广播体操的人数已达104.8万人;其中,各学校学生是参与者最为积极的,仅北京就有23万名学生参与,上海各学校有23万名学生参与。 80%以上的在校学生每天都会做广播体操。 1952年9月,7岁的谢东就读于重庆某兵工厂小学。第一堂体育课是学第一套广播体操。当时,学校操场依连绵起伏的山丘而建,分为三大部分。高小(五、六年级)的学生在操场上做男孩操,中小学生(三、四年级)的学生在“打莲花枪”,而他们,初小学生,正在学习新颁布的广播体操。 “小伙子的功法很辛苦,威力很大,动作也比较难;莲枪就是把竹竿掏空,里面放上一米多长的铜钱,然后把玩。”比谢东大四岁 我弟弟上五年级,每天穿着学校发的豆沙色军装做男孩子的练习。但到了第二年,男孩的体操和射莲就消失了。由于广播体操新鲜有趣,而且动作又非常帅气,师兄师姐们就开始向像他们这样的小孩子们学习广播体操。
儿歌-我们一起做广播练习吧
右图:儿歌——我们一起来做广播练习吧。歌词如下: 儿歌《我们一起做广播操》你早我也早,我们一起做广播操吧。伸腿、弯腰,看看谁做得更好。我和你好,我们一起做广播练习吧。好好锻炼身体,报效祖国。哎呀,我们多么幸福啊!这首儿歌描述了孩子们也早起晨练、一起做广播体操的场景。 20世纪70年代,广播体操统治了世界。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这句我们曾经非常熟悉的口号,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强烈愿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锻炼就是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改革开放前,有些地方虽然有基本的体育设施,但数量少、结构简陋,甚至根本没有大型体育场馆。 20世纪70年代的中学时代,每当风一吹,天空就灰尘满天,让人睁不开眼睛。他不小心摔倒在球场上,煤渣将他刺得血肉模糊。下雨天,我在土球场上踢足球。一只脚深,另一只脚浅。天气放晴后,泥土干了,田野上到处都是泥泞的脚印。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个完整的高尔夫球场和绿色的草坪是人们无法想象的。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广播体操,几乎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伴随着它度过。在那个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随着收音机里传出体操音乐声,“大家一起练功”的场面是蔚为壮观。这一幕已经深深埋藏在人们挥之不去的记忆里。广播体操是现代体育文化和现代公民政治的雏形。
在炎热的建设时代,政府倡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锻炼是手段,目标是更好地从事工作。是否参加群众健身运动不是你个人的选择。这是革命的需要。对于很多人来说,广播体操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是工作学习时间开始的提醒,是激活身体的提醒。历史上第一套广播体操问世。 1951年11月24日,第一套广播体操问世。同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中央人民政府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等全国人大、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等九单位印发《关于推广广播体操活动的联合通知》。同时,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局广播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共同决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广播体操节目,带领人们跨越国家在演习中。 1951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广播体操研究组的文章《大家都来参加广播体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体操节目于1951年12月1日开始播出,各地人民广播电台也开始陆续播出。每天当号角响起时,数百万人就会随着收音机里的音乐进行锻炼。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鲜事。广播体操具有时代特征。自从第一套广播体操问世以来,不知道是革命激情的澎湃效应,还是这套功法有夯实基础的力量。简而言之,国家大约每五六年就会更新一次。
只是因为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每一次功法都明显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每个练习的开头词都是独特的。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第五组广播体操现在开始……”“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现在开始。第一节,挤新明”点……” 2005年 今年3月,《大众广播体操》通过介绍游泳、武术、保龄球、射箭、踢毽子、健美操等现代体育运动的基本动作,再次刷新了广播体操的历史。不知道这个被赋予了鲜明时代色彩的演习能否再次激起人们曾经做广播演习的热情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shan360.com/html/tiyuwenda/7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