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改革
段平
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中国的进步,也没有理由干涉中国的教育改革。
教育是国家的一项重大规划,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功课和课外培训负担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这么多年教育改革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大考题,让全社会来回答。
教育部高度重视并态度坚决,把“双减”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大事,将其列为教育部党组今年的“一号工程”和教育监督的“一号工程”。
自高考恢复以来,43年间,一大批志之士通过高考,走上了理想的岗位,各条战线的精英大多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且因为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分白猫黑猫,抓老鼠都是好猫。一些最先致富的人也在帮助大多数人致富;他们中的一些人把财富牢牢地装在自己的口袋里,享受着改革带来的红利,供养后代,这就拉大了贫富差距,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比较,出现了两代官人和两代富人。
这些年的教育,让少数家长的认知变成了误区:读书的目的是高考,高考的目的是当官,当官的目的是发财。一人当官,鸡狗升天,“一考决定人生”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现在中心打孔并带有 180 度转弯。看中心新闻,我们特别关注教育,高考系统也在不断更新。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专注和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持续了 4000 年。纵观古代,文化和教育可以说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作为治国之本,是中国的一贯传统。
1. 在古代,禅宗让士大夫
在古代,为了生存,打结的绳记录、符号记录和图片记录是教育的原型。传说中的宗派名称为:成钧、玉痒、明堂、教、派,取书之法以禅为主。
2. “三代”时期,强调武功、神灵和仪式
“三代”时期,在奴隶社会制度的影响下,夏朝以武力为主,以荣为主,以枪杀造兵为主;商朝重神,以音乐造就学者;周朝大礼,以礼造书生。
“学于政”是西周教育的突出特点。它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层次总结,也是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由政府控制,国家的成文法规、经典和仪式器皿都在政府手中。
夏、商、西周都推行贵族政治,垄断文化教育,即“在政中学习”,教育的对象是贵族子女,礼、乐、箭、御、书、数“六艺”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手艺,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社会上层建筑的功能。“礼仪不逊色于平民”,教育的阶级和等级性质鲜明。
西周的学校管理注重政教结合,周公的教育思想以修身养性为主,治人为人,戒骄不卑,拥有三百礼仪三千威望。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四人”带学者
春秋期诞生慈悲,战国宗法武化,百家争鸣。“士、农、工、商”和“四个民族”的教学,就是为士人培养人才。
政府学习的衰落和私人学习的兴起。春秋时期,中国的奴隶制崩溃,走向封建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巨大变化也改变了教育。贵族垄断教育为旧经济和旧政治服务的权力正在衰落。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威丧失,国争不休,旧的传统秩序被彻底打破,原有的政府教育制度也崩溃了。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孟子、荀子各有其学术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学校教育从政府转向人民,私立学校兴起,学者的培养盛行。儒家、墨家、道家、法等思想流派站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发各的见解,相互争论,相互争论,相互竞争,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它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丰富多彩的一页,教育的价值呈现多维度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古代教育界“圣人”的三个儿子
孔子(公元前 551 年 9 月 28 日~公元前 479 年 4 月 11 日,即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名邱,字中逍。汉族,春秋末期为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南新镇),祖籍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儒家的奠基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称为“天圣”)“天治慕多”,是当时社会最博学的学者之一,被后来的统治者尊为儒家圣人、至圣、至圣师、万古大师、文宣皇帝、 文轩之王,“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第一名。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孔子思想的核心)、“德”(以德育民)和“礼”(以礼治国)。孔子的儒学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儒家庙宇崇拜孔子。
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 - 约公元前 289 年),被称为柯,被称为紫玉。汉族,东周(今山东省邹城,孔孟出生地)邹国人,是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学派。
他倡导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齐、宋、腾、魏、鲁等国家,希望跟随孔子贯彻自己的政治理念,历时二十多年。然而,孟子的仁道被认为是“深远博大”,没有得到贯彻。最终,他退休后开始讲课,并与他的学生一起“为这首诗作序,这本书说明了忠尼的含义”。
他写了《孟子七章》的书。
墨子(公元前 468 年 - 公元前 376 年),人称翟 (dí),汉族,是中国战国初期宋国的首都(今河南商丘)。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后来,他的弟子们收集了他的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他提出了“爱”、“不攻”、“上通”、“天治”、“非生命”、“不快乐”、“节约”等观点。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并写了《墨子》一书。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和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是墨家家族的创始人。其主要思想以爱、不攻上仙、上通、节俭、丧葬、非音乐、天治、明鬼、非生命等项目为主,以爱为核心,以节俭、上仙为支点。
4. 秦汉时期,太学再选,儒家独享
秦朝崇尚法主义,以暴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官为师,迅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王朝的崩溃。汉初期,他去秦严治,无为实行道治,有效地恢复了经济和民间学术文化。到了汉武帝时代,他采纳了董仲书的建议,废黜了百家,尊崇儒家,建学堂,选拔了学者,确立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这也成为一项持续了2000多年的文化教育政策。
5.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带士
这
近 400 年的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和长期战争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其他原因,公立学校起起落落,教育总体上表现迟缓。由于当时佛教、道家、玄学在社会上盛行,文学、历史、自然科学发达,儒家思想萌芽不前,退居二线。
在此期间,强大的地主垄断了政治权力,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门主氏族集团。这个群体内部的政治权力分配需要改革选举制度。“九品中正”选民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这
“九品中正”选拔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中正”官员对士级进行评判,朝廷根据其素质颁奖官的制度。
从魏朝末初开始,家族的势力日益扩大,几乎所有的中正官职都被朝廷大家族所控制。以至于“高年级无穷家,低年级无家”,堵住了穷书生们的道路,他们的学习热情受到了严重打击,那些门主家的孩子也鄙视学习,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 这就是 9 种产品中 positive 系统的负面影响。
南北朝时期,宗门的势力在衰落,寒门的势力在逐渐上升。贫困家庭的士大夫强烈要求参政,“中正九品”制度遭到猛烈批评,考试制度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以考试选拔学者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学者的欢迎。统治者,以控制选举人的权力;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不断扩大统治基础,不断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6. 隋唐时期,选拔士考科
公元 589 年,隋朝灭了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统一了中国。隋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集中政权,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如此一来,地方官员操纵的试用制和士大夫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时代要求,于是隋温帝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按照试用期制度选拔人才。公元 606 年,隋朝隋帝开始进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建立。唐程遂制,即通过学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变得定制化,宋、元、明、清等历代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实施了 1300 年,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举制度不同于考试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度,它不局限于家庭,而是向全社会开放,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而且,通过严格的审查,实现了优胜劣汰。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中国的封建政治、文化和教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7. 民国时期,实行“知行合一”
这
科举持续了 1300 年,直到 1906 年慈禧太后和清朝才垮台。从 1911 年辛亥革命到 1949 年解放,是中国动荡变革的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包括黄燕培在内的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都在为中国的崛起而奋斗。 张骞、陈嘉庚、张伯灵、蔡元培、李大钊、鲁迅、严阳初、杨咸江、陶行志等,西方人杜威将西方民主和科学引入中国。教育之路曲折,国民教育“五教同时”,学校制度不断变化,“武术”,勤工俭学运动、勤工俭学、勤工俭学、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职业教育、平民教育,都只是雾中见花,不加评论的问题。
8. 低至
1949 年至 1952 年,选择了“三轨系统”
新中国刚刚成立,接手和改造老学校,接管学校的领导权;改革旧校制,颁布新学制,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并举发展的“三轨制”,为工农特别是工人农民干部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所有设施都对工人、农民和劳动人民开放;清理师资队伍,进行教师思想改造;要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以更加切合实际的方式服务经济建设的需要。这个过程在 1952 年底大致完成。乘坐出租车的方式主要由政府安排。
9. 1953~1957 填鸭式教育
向苏联学习,cramming education,cramming education 指的是灌输教育,由前苏联教育家 I. Ann Kailov 发明。鸭馅是指在鸭子生长的一定时期,按时用长条饲料填充鸭嘴,减少鸭子的运动量,使鸭子迅速增加体重。死记硬背教育,顾名思义,就是盲目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文章纯粹靠死记硬背,不考虑学生能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构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的原则。
10. 1958~1965 年,生产和劳动合并
1958 年,他开始放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并反映中国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
1958年9月,提出了服务于无产阶级政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政策,这与当时“大跃进”的情况相吻合,全国高等院校和中专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参加高考。
11. 文革“十年”推荐学者
工人阶级的领袖们,分散在农村学习,反对“智育为先”,兼职勤工俭学,勤工俭学;以科研生产为动力的“三位一体”教学,在社会运动中学习,没有明确的录取标准,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理大学、改造大学,建立工农兵队伍”。
文革初期,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关闭进行革命,正规学校课程被打乱。在“革命教育”中,教师的作用、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基础知识都是极度贬损的。学生的实践经验、实践知识、生产性劳动和田野教学都被极其夸大了。
1968 年 12 月,主席下达了“青年知识分子必须下乡,接受穷农和中农再教育”的指示,运动开始大规模开展,1968 年,当时在校的所有初高中生(1966 年的三个班学生, 1967 年和 1968 年,后来被称为“老三”)去了农村。文革期间,超过 1600 万青年知识分子下乡,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移居农村。这是现代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农村的迁移。在这个国家,几乎没有一个城市家庭不与去农村的“知青”有关。人才的选拔主要以推荐为主。
12.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实行高考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主持召开了一次科教工作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3位著名科学家、教授和科教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刚刚东山再起的邓小平果断决定,要恢复中断了10年的统一全国高考制度。
1977 年冬天,全国 570 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千军过单木桥,人生一次考验”的时代开始了。
43 年,转眼间。教育没有完全正确的标准答案,而且我们每年都在谈论教育改革,似乎越是改变就越迷茫,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想找捷径,这很难!
分析教育的现状,有这些批评:
一个是不平等。
那里
是城乡之间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人的机会方面存在巨大差距。高等教育中的机会不平等首先是基础教育阶段机会不平等积累的结果。城乡义务教育的分离使农村儿童在学业成功的竞争中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在公共教育经费不足、农民自身无法承担义务教育负担的困境中,农民家庭的子女往往被淘汰出初中甚至小学阶段,结果农村适龄人口约有80%无法参加高考, 其结果是,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减少。此外,由最高高等教育当局控制的高等教育机会初等教育分配的不平衡,以及社会强势成员的“腐败”参与,决定或加剧了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一般来说,教育不公正的原因是:首先,政府缺乏公共职能。其次,社会不平等导致教育不平等。第三,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第四,不同教育观念的碰撞影响了教育公平的促进。
其次,学生负担过重
“负担”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超出学生接受能力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第三,课程改革的“减负”是空谈
减负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功课负担和心理负担,而不是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迫于高考的压力,学校和老师只是“穿新鞋,走老路”,考试频频,学生压力很大,高考“接力棒”的地位一直没有被触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它发生了变化,并于 1958 年发生了教育大革命;1961年至1963年,全面整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它遭到严重破坏;1977 年,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快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国人民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然而,在“繁荣”背后,也存在着我们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
只有“扬善消恶”,才能保持活力,不断进步。
“双减”政策出台后,中国的教育改革将何去何从?
中国职业教育对标德国!
德国教育是牧羊教育、素质教育、快乐教育。中国教育是比赛、排名、分数、死记硬背和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中国目前的 K-12 教育体系起源于德国(当时的普鲁士)。普鲁士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分工、纪律和标准化。当时,德国人发展教育的初衷,并不是要培养一个能独立思考的灵魂,而是要造就一大批忠诚、善于管理的人才。
国家要发展工业,工业需要大量的工人,作为一名合格的工人,一个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苏联人从普鲁士的教育模式中学习,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更严格的选拔制度。中国从苏联学习了这种教育经验,这就是我们今天继续使用的“应试教育”。
正是这种多年来一直被当今人们诟病的“应试教育”,使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试错成本,成功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化国家,为今天的经济腾飞和国际地位奠定了基础。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德国和中国的教育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中国重视高等教育,德国重视职业教育
中国重视的教育特指高等教育。赢在起跑线上,十年砥砺前行,只为有一天能名列金榜。
德国有 16 个州,其中 15 个州只有小学四年级。四年级一完成,这个 10 岁的孩子就面临着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转移。这种分流导致孩子们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波是上大学的人(高等教育),另一波是逃跑不上大学的人(职业教育)。
分流比国内早,录取率不比国内高,而且人生的性别定义在 10 岁,按照简单的思路,德国父母应该会更加焦虑,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未来不会上大学的 50-60% 的孩子并不是被教育“筛选”出去的那群人, 他们也没有被任何人 “抛弃”。相反,他们的教育将受到高度重视。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非常成熟和完善,可以说是世界的榜样。无论你是切割钻石还是修理飞机,成为幼儿园老师或油漆工,管理仓库或账户,卖眼镜或猪肉,开药店或从事运输,做酒店大堂经理或在建筑工地砌砖,你都可以得到全面、正规、标准的职业教育。
这种职业教育跟职业培训不同,不是说你接下来要照顾仓库,只是让师傅带你参观仓库,安排几天时间谈情况,而是为期 2 到 4 年的正规教育。
德国有 426 种职业教育类型,从 2 年到 4 年不等,具体取决于职业性质。职业教育与成为蓝领工人不同,许多职业学校毕业生需要拿着大学文凭敲门才能在中国工作。从会计师到收税员,从程序员到人事专家,从市场营销到工程制图,受过职业教育的人可以和上过大学的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喝咖啡。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在于“双元制”的成功。“双元制”是指您可以在学校学习文化,同时在公司接受技能培训(学徒制),理论与实践并重。无论是坐在办公室还是进入车间,都能在职业教育期间掌握技能,熟悉公司文化,毕业前就已经踏入了公司半只脚。
德国的职业选择理念是,无论你上大学还是上职业学校,毕业后的工作都应该与专业高度相关,知行,做一份工作。
你说你毕业于名牌大学,喜欢孩子,特别想当一名幼儿园老师,好吗?不,先去幼儿园 4 年教师职业教育。这并不是说如果你受过高等教育,你就可以从事职业教育工作。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是谁高谁低的关系,而是两条平行且平等的路线。
德国政府深知职业教育对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性,并不遗余力地促进职业平等。在德国生活过的朋友在地铁里看到过一种宣传海报,一个衣着考究、头脑清醒的年轻人,穿着各种职业工作服,脸上带着微笑看着你,上面写着一句话:我是学徒(Ich bin Azubi)。
这种积极的宣传,在人们心中造成了职业教育是一条好出路的印象。另一方面,德国的税收和工资制度规定,无论你是否上大学,无论你是白领还是蓝领,收入差距都不会特别大。
德国有个笑话说,德国的贫富之差是富人开自己的游艇度假,穷人租游艇度假。任何阶层的人都可以用他们的专业技能通过工作和吃饭过上体面的生活,并且不会在社会上受到歧视。
当一个国家的蓝领阶层收入较高时,父母的心态就越放松。教育内卷的问题从来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
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学习的目的是自学,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没有成绩优异的学生被老师和家长盯着看,学习应该靠兴趣和内驱,而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
这
培训课程的存在,就是让教育越来越偏离这个本质。
在这次教育改革中,2022 年出台了许多新高校招生政策,扩大了独立招生权,艺术学生的文化成绩也有所提高。事实证明,高校扩大招生人数,把高等教育这块蛋糕撒出去,确实很诱人,但当这波学生毕业时,他们会发现,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正如印钞会导致通货膨胀,使货币变得一文不值一样,大学招生人数的扩大也会导致学术通货膨胀,使大学文凭一文不值。
高校的门槛低,但职业的门槛高,所以出现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个现象,大学毕业生寄快递,硕士毕业生站在前台。不是我看不起送快递、站在前台的这个职业,而是这个结果是浪费了太多的资源。
学习对社会和个人都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综上所述,未来 10 年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为职业教育提供木炭,而不是增加高等教育。当职业教育是一种“选择”而不是“顺从”,当每个职业都可以得到同等尊重,当各行各业的人都能通过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时,虽然听起来很理想,但也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参考资料:《中国教育发展史》《教育》Daisy的“双减”对标德国?捡起隐藏的真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shan360.com/html/tiyuwenda/7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