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在推动队伍整体建设中的政治引领、舆论引导、激励集中,推动兵团新闻宣传工作高质量发展。 3月1日起,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以2022年一季度野外集训和全省森林草原火灾应急处置实战联合演练为契机,采取“把课堂搬到战场”的方式学习实践提升‘四力’”,邀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云南省电视台等15家媒体的26名记者、教师前往一线进行培训。他们针对短板弱项,大力开展新闻队伍骨干“野练”,为总队新闻宣传力量“冲锋”。储存强化能量,“补钙”,不断增强“四力”。
星夜一线报道写作培养“脚力”
为提高训练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兵团根据现场训练演练工作安排,制定了系统的训练计划。按照“专家指导、技能培训、实践提高、总结交流”的方式,重点开展新闻写作、摄影、图片等工作。开展影视后期制作、新媒体剪辑及运营等培训。
“我们不仅是记者,更是战斗员,只有深入任务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才能写出‘沾满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优秀作品。”培训第一天,班组宣传员根据工作实践,支部助理张凡兵交流了做好新闻工作的前提条件。为全面记录演练实况,展示总队森林草原消防能力、装备和队伍正规化的新成果,讲述新鲜感人的故事,训练要求各级记者认真贯彻落实总队2022年度新闻宣传工作会议精神和新闻宣传工作“五个一体化”工作思路,让宣传战线贴近军团第一线任务,坚持跟班子汇报,写在第一线。 “战斗人员能去的地方,记者就可以去。记者经常冲到战斗人员的前面。”在大理支队训练现场,记者陈盛瑶分享了她从事宣传工作以来的深刻体会。 3月2日,全省森林草原火灾应急联合演练在玉溪华宁举行,昆明支队、普洱支队共430名指战员参加。演练设置常规装备灭火、泵车联合灭火、直升机立体灭火、特殊地形烟点处置等四个示范区。加上当地专业消防队,近千人参加了此次演习。为了捕捉最真实、最直观的画面,央视云南站台长王志轩提前制定了分工,带领主要参训人员早早赶到演练现场,检查设备、调整机位、讲解拍摄技巧和注意事项。消防员奋力扑救火焰的精彩场面定格在镜头里。一天的训练任务结束后,训练场恢复了寂静。深夜,政工帐篷里还亮着最后一盏灯。新闻骨干继续忙着整理素材,整理捕捉到的精彩故事。演练过程中,昆明、保山、丽江、大理、普洱5支队和版纳、迪庆2个旅拍摄珍贵图片14000余张,录制视频资料800余段。相关材料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20余家主流媒体采用,培训培训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理论讲解互学培养“眼力”
眼力的强弱关系到新闻作品的质量。眼力是衡量记者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指标。针对各级记者缺乏独立策划、开展报道意识、缺乏探索团队合作、策划有影响力的宣传作品能力等“老大难”,总队利用午休时间和午休时间晚宴举办理论课,邀请记者老师作为导师,中新社常书玉老师以“如何培养专业‘新闻眼’,树立全球视野”为题进行了现场讲解。 “宣传思想工作要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新闻宣传工作者要聚焦大事,从小事做起,培养新闻眼力,结合日常工作实践,点滴实践。”老师深入浅出,并参与培训。大家或听或记,讨论交流热火朝天。
“如何才能更恰当、更有吸引力地记录火灾现场的过程?我们应该如何构图和捕捉镜头?如何掌握‘远、满、中、近、特’?我们应该如何拍摄人物采访?” ?”言语间,新华社记者林碧峰老师通过现场实操、成品展示、手把手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在摄影知识、取景构图、拍摄镜头移动、剪辑制作等方面的操作技能。
教书育人是宣传战线的优良传统。本次培训不仅邀请了一线媒体记者授课,参会记者还通过“新闻老手展身手”、“结对帮教”等形式相互学习、横向比较,并互相学习。实力提升。 “你看,现在我把相机调到M档,然后把光圈调到F/2.8,背景虚化了,照片更聚焦在主体上。”训练期间,昆明支队新闻记者秦启成根据老师教学技巧的总结,与战友们交流了拍摄中的收获。普洱支队新闻记者郭元峰也分享了无人机航拍技巧。
深入学习领会发散思维培养“脑力”
人才是新闻工作的核心。增强脑力就是强化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坚持正确导向,多思考、多谋略、综合研判,思考全面、周密、深入。培训期间,兵团教育宣传办公室组织媒体记者和全体政工干部、宣传骨干召开宣传工作联席会议。通过研讨、交流、群策群力、资源共享,帮助各阶层开放思想,开阔视野,增强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洞察力。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培训报道第一线,记者教师立足自身新闻专业理论和经验,带领培训骨干边讲课、边实践、边巩固,通过“讲授知识、解答问题、引导大家发散思维”的方式, “能否考虑在培训中探讨一下政治工作的亮点,比如黑板报比赛……”大理记者李秋琪。支队,根据在记者老师的指导下,当晚在野外训练一线大放异彩,以《政治工作‘八到一线’》为题写了一篇稿子,赢得了各级救援人员的好评。
精心打造独立文章,培养“写作能力”
文字功力是记者的基本功,但这个基本功不仅仅是会写会说那么简单,而是脚力、眼力、脑力的综合体现。需要日积月累的刻苦训练,才能脚力所及,眼力所到之处都能看到美景。 ,全面呈现心理思维的深度。如何通过文字生动立体地展现本次演练中的震撼场景、精彩细节、感人故事?带着这个问题,初步掌握了新闻报道客观规律和基本理论的记者们开始在这块“硬坚果”上集思广益。
“培养写作能力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一定要冷静,坐在板凳上,努力,坚持,长期努力。”春城晚报记者马一宁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写报道的心得。通过成长进步的经历,通过案例讲解、现场提问、考核验收、总结提高,引导学员欣赏优秀新闻作品,并要求记者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提问。记者现场收集撰写的材料。稿件撰写,帮助记者在现场解说指导中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稿件撰写中的导向意识和受众思维。此外,记者老师还对日常工作中如何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创新语言表达方法进行了系统讲解。 “一方面要多读经典原创作品,经常阅读著名新闻文章,善于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元素来表达自己。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载体形式,让新闻报道能够更加接地气、通俗化、更加感性、更加温暖。”记者老师一边带头创作一边讲解理论。
“浓烟中的一抹橙色”、“陆空合力扑灭山火”、“训练掠影”……在记者和老师的科学指导和先锋示范下,一系列脍炙人口、精彩纷呈、别具一格的故事新闻稿 它应运而生。据统计,本次培训演练期间,各级新闻骨干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应急管理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共计359篇,并在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等9个平台发表文章。森林消防、云南广播电视台共有243万人在线观看直播,进一步检验了训练的有效性,充分宣传了队伍、展示了形象。
本期出品人:王正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shan360.com/html/tiyuwenda/8184.html